作為中國民間刺繡的一個創(chuàng)新刺繡品種,臺州刺繡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繁縟華美的繡品,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見證了臺州人的勤勞和智慧。而讓臺州刺繡走向世界、名滿天下的,是曾經的臺州繡衣廠幾十年的經營、完善和推動。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全省建設一批聚焦七大產業(yè)、兼顧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yè)、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zhèn)”。臺州繡衣廠的興衰,正是臺州刺繡這項經典產業(yè)發(fā)展歷程的最好見證。但時隔多年,臺州繡衣廠的輝煌已成過去,如何讓這樣的經典延續(xù)下去是許多老員工的渴望卻又力不從心的事。
近日,一個完整展現臺州繡衣廠歷史的博物館開館,該博物館并非政府建設,而是椒江的一位私企老板自掏腰包建設的。那么,他與臺州繡衣廠有怎樣的故事?筆者帶你一探究竟。
收購公司獲意外驚喜
這位正在重塑臺州繡衣廠名片的企業(yè)老板名叫吳宏亮,是臺州可瑞特內衣有限公司的老板,也是位喜歡刺繡、布藝的收藏愛好者。談到為何建立臺州繡衣博物館,吳宏亮表示是機緣,也是興趣所在。
2012年,吳宏亮將臺州蕓芝繡衣有限公司收購后,在公司的倉庫、資料室等發(fā)現大量臺州繡衣廠遺留下來的繡衣實物、繡衣樣稿、繡衣廠文史資料。
“我從事高檔刺繡內衣行業(yè),對臺州繡衣廠的歷史也有所耳聞,蕓芝繡衣就是臺州繡衣廠改制后轉過來的,沒想到繡衣廠的東西都還保留著。”喜愛收藏繡品的吳宏亮看到這些具有歷史印記的物品如獲至寶。
工作之余,他將這些物品整理、分類,包括臺州繡衣廠的記賬本、繡衣生產工藝卡、繡花工資匯編、當時的繡衣成品質量檢驗標準、國際標準等,粗粗估算足足有四萬件之多。“尤其是一些獲得國家級獎項的繡衣樣品以及外國領導人訪華時穿的繡衣禮服樣品都在其中,這些作品繡工細膩精致,圖案飽滿圓潤,現在的繡女根本無法做出來,可以說是世上難得的珍品。”
刺繡針法再添至寶
在吳宏亮接收蕓芝繡衣有限公司后不久,來自上海的何全余老先生找到他,要將自己多年收集的《刺繡針法》贈與蕓芝繡衣有限公司。何老先生說:“這本針法囊括了臺州刺繡所有的針法工藝,共有217種,每一種的針法樣品都在里面,我年紀大了,自己收藏不如讓它回歸故里,而這里是臺州刺繡的根基,交給臺州繡衣廠的傳承公司是最合適的。”
手捧沉甸甸的《刺繡針法》,吳宏亮心情激動:“這本書是臺州繡女的智慧結晶,可以說是一本刺繡教科書。”他心想著,一定要將這些臺州刺繡的歷史瑰寶妥善保存。
而讓吳宏亮最終拍板建立臺州繡衣博物館的,還是2012年臺州市競拍臺州絲綢博物館,當時他代表蕓芝繡衣和另外兩家公司競拍臺州絲綢博物館的產權。“那次我們公司沒有拍成,但是這也給了我很大啟發(fā),公司有這么多豐富的資源,怎么就不能自己建立一個講述臺州繡衣廠歷史的博物館呢?”
原廠員工鼎力支持
雖然有龐大的歷史資料,但要將臺州繡衣廠的歷史盡可能的還原還需要凝聚眾多當事人的回憶和充實。吳宏亮將建博物館的想法說與蕓芝繡衣的老員工們聽。
這些老員工大部分都是原臺州繡衣廠的老員工。1997年,臺州繡衣廠采取內部分廠委托經營改制后,由原副廠長胡云芝任董事長,成立了蕓芝繡衣有限公司,廠里的近300位骨干員工重新起航,與意大利頂級品牌合作走高端刺繡內衣路線,產品幾乎全部銷往歐洲。2012年,胡云芝退休后,公司輾轉到吳宏亮手中,吳宏亮不但保留原廠所有的員工和運作,還依舊延續(xù)公司高端刺繡品牌的合作模式,不讓傳統(tǒng)的臺州刺繡工藝流失。
聽到吳宏亮的想法,員工們內心不免存疑,尤其是原蕓芝公司副總經理李加定,直截了當地向吳宏亮提出疑問:“你建博物館是要還原臺州繡衣廠的真實歷史還是為了個人榮譽?”得到吳宏亮還原歷史的答案后,他和原臺州繡衣廠裘舜日等干部、職工一起,決定共同幫助創(chuàng)建臺州繡衣博物館。
依托公司保持的幾萬件資料和員工們的人脈,吳宏亮尋找到原臺州繡衣廠各部門分管領導、老繡工,聽他們講述臺州刺繡的起源、臺州繡衣廠的建立始末。原廠不少員工還將臺州繡衣廠相關的物品送給吳宏亮,包括上世紀60年代初設計的抽紗臺布花稿,上世紀40年代用來稱刺繡絲線的桿秤等。